期刊简介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经过23年的发展,期刊的学术水平处于国内医学类期刊的领先地位,真正成为了中国神经外科学术水平的展示窗口,真正成为了中国神经外科医师的学术交流平台。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本刊各项学术指标4年来连续攀升(表1)。影响因子在神经精神类期刊中排名第一,在所有医学类期刊中排名第五。中华神经外科杂志是我国神经外科创刊最早的专业杂志,目前已成为此领域最高级的核心期刊,全国13000余名专业医生50%以上都订阅本杂志,其发行量在同类杂志中始终保持第一。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出版部门: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1-2346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2050/R

邮发代号: 18-56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85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520.00

杂志荣誉 1997年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杂志名称: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1-2346
  • 国内刊号:11-2050/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1997年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期刊收录: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1年第5期文章
  • 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药物干预研究

    目的了解正常老年人、颈动脉硬化患者及脑梗死患者血清总同型半胱氨酸(serumtotalhomocysteine,tHcy)水平及给予叶酸和维生素B12治疗后血tHcy含量的变化.方法脑梗死组80例,男71例,女9例,年龄63~80岁,平均74岁,符合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均在发病后2周内测定tHcy含量;颈动脉硬化组80例,男71例,女9例,年龄62~79岁,平均72岁.双侧颈动脉B超检查均存在颈动脉......

    作者:黄延焱;程梅芬 刊期: 2001- 05

  • 山东东营地区公众脑血管病知识水平调查

    目的评价东营地区公众对脑血管病的认知状况.方法1999年5月至2000年5月按随机抽样原则向山东省东营市20岁以上常住人口发放问卷,共3300份.问卷分4部分,即有关脑血管病的一般知识、预防知识、识别知识和处理知识.全卷共30个正式问题和5个分层项目问题.结果全卷问题回答正确率平均为52.8%,以识别知识一项低;各类知识水平女性均优于男性,中老年组优于青年组,职业中干部、工人、农民、学生依次递减;......

    作者:高宗恩 刊期: 2001- 05

  • 托吡酯治疗小儿癫痫104例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托吡酯添加或单一治疗小儿癫痫,特别是对癫痫部分性发作及继发性全身性发作、Lennox-Gastaut综合征(LGS)和West综合征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癫痫部分性发作或继发性全身性发作32例、LGS47例及West综合征25例病例中已应用传统抗癫痫药物治疗,但控制不理想的病例添加托吡酯治疗,而新诊断的病例应用托吡酯单一治疗,并进行开放性自身对照研究.治疗剂量一般由0.5~1mg*kg-......

    作者:周水珍;王艺;邱鹏玲;金佩娟;陈天兰;宋义清;孙道开 刊期: 2001- 05

  • 大鼠脑缺血区局部炎症和细胞免疫反应的研究

    目的了解大鼠脑缺血区局部炎症和细胞免疫的形态和位置,探讨其与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大鼠大脑皮质缺血区的单核/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形态分布和浸润时程及其相关免疫分子的表达.结果脑缺血3d后,巨噬细胞激活抗原1(ED1)阳性细胞聚集于大脑皮质缺血性半暗带区;脑缺血1周时,其数量显著增加,并迁移到脑缺血中央区,此变化持续到脑缺血后2周.脑缺血后3d,缺血性半暗带区内......

    作者:雷万龙;袁群芳;冯志博;姚志彬 刊期: 2001- 05

  • 应加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病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在欧美国家显得更为突出.目前,我国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日益增加,神经科医生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些不能回避的问题:临床上如何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脑血管病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如何预防和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我国缺乏颈动脉粥样硬化系统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初步的观察结果表明,脑血管病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

    作者:王拥军 刊期: 2001- 05

  • 防治卒中的新突破——PROGRESS研究结果公布

    ......

    作者: 刊期: 2001- 05

  • 第六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纪要

    第六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于2000年11月7~10日在湖北武昌召开,会议由第一届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王新德主持并做第一届委员会工作总结报告.参加这次会议有来自全国28个省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代表408名,列席代表200余名,大会共收到论文900余篇,入选论文629篇,其中大会发言有36篇,分组发言318篇.会议期间邀请了国内著名神经病学和从事神经科学基础研究的专家作了8个专题报告和学组......

    作者:张苏明;韩宗超;王开颜 刊期: 2001- 05

  • 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保护治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主要通过2个途径:一是溶解血栓;二是阻止缺血引起的脑组织一系列的病理及生化反应,防止神经元的死亡,即神经保护治疗.一、神经保护的合理性脑梗死的发生取决于脑血流(CBF)量下降的程度及持续时间.全脑缺血时,神经元的死亡发生于选择性脑组织易损区,其形态学改变出现在缺血后2~3d.局灶性脑缺血时,梗死发生于动脉阻塞后4~6h,24h后梗死区则明显可见.......

    作者:董为伟 刊期: 2001- 05

  •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自1994年4月从中华神经精神科分会分出以来,已经六年多了.本届委员会根据新时期国家卫生工作的总方针,团结和依靠广大会员,坚持学会宗旨,遵守学会章程,认真执行学会各项规定,积极完成总会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努力把本专科学会建设成为促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促进神经病学学科的普及和提高,为人民健康服务,培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专业队伍而努力.我专科学会通过广大医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作者:王新德 刊期: 2001-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