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经过23年的发展,期刊的学术水平处于国内医学类期刊的领先地位,真正成为了中国神经外科学术水平的展示窗口,真正成为了中国神经外科医师的学术交流平台。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本刊各项学术指标4年来连续攀升(表1)。影响因子在神经精神类期刊中排名第一,在所有医学类期刊中排名第五。中华神经外科杂志是我国神经外科创刊最早的专业杂志,目前已成为此领域最高级的核心期刊,全国13000余名专业医生50%以上都订阅本杂志,其发行量在同类杂志中始终保持第一。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出版部门: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1-2346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2050/R

邮发代号: 18-56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85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520.00

杂志荣誉 1997年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杂志名称: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1-2346
  • 国内刊号:11-2050/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1997年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期刊收录: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6年第1期文章
  • 后路钉棒撑开复位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后路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与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颐和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6月至12月收治的17例寰枢椎脱位的患者,其中男9例,女8例;年龄21~65岁,平均40岁.17例患者均采用后路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与植骨融合术.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颈椎正侧位和过伸过屈位X线检查、颈椎螺旋CT检查并进行上颈椎三维重建,头颈联合CTA检查.术后均进行随访.结果本组17例......

    作者:李来华;张永福;侯兵 刊期: 2016- 01

  • 中枢神经系统多发性神经鞘瘤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

    目的分析中枢神经系统多发性神经鞘瘤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从2008年1月至2015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诊治的1045例椎管鞘瘤患者中,筛选出70例(6.7%)中枢神经系统多发性神经鞘瘤病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结果70例中,男/女=49/21(P=0.001),初次行椎管手术的年龄为10~72(43.0±14.9)岁,8例(11.4%)有家族史......

    作者:李朋;赵赋;张晶;汪颖;李仕维;杨俊;刘丕楠 刊期: 2016- 01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对于心脏功能的影响,以降低术后心脏方面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5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术前心脏功能检查、术后24h内血压及心率的变化.结果50例患者中7例有明确的冠心病病史,18例常规心电图报告窦性心动过缓和(或)心肌部分缺血改变,41例超声心动报告左室舒张功能轻度减低.术后13例出现不同程......

    作者:覃军;李学东;肖振勇;冯毅;黄河清 刊期: 2016- 01

  • 家族性三叉神经痛:一家系报告并文献复习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阵发性的面部疼痛,家族性的病例报道较少.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自1999年开始应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以来,笔者于2013年诊治1例家族性原发性脑神经疾病,调查其三代共有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其中2例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临床效果满意.现复习文献报道如下.......

    作者:方军超;苏少波;范贤杰;陈晓晨;岳树源 刊期: 2016- 01

  • 常规转流与选择性转流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比较常规转流及选择性转流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术后卒中发生率,探讨转流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4月至2014-7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外科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179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179例分为常规转流组及选择性转流组,比较两组术后30d的卒中发生率,以及选择性转流组中转流与未转流患者的术中颈动脉阻断时间.结果选择性转流组中,35%......

    作者:张明杰;宋虓福;马维宁;李少一;刘云会 刊期: 2016- 01

  • 颅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一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primarynon-Hodgkin'slymphomaofbone)是一类发生于骨髓而无区域淋巴结及内脏受侵的少见骨肿瘤,其发病率仅占全部恶性淋巴瘤的1%~2%,占全部淋巴结以外淋巴瘤的3%~5%,好发部位依次为下肢长骨及骨盆(50%)、上肢长骨(20%)、脊柱、肋骨等.颅骨作为首发部位的病例非常罕见,1983年国外学者报道了第一例颅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迄今,国内病例......

    作者:梁肖欢;钟德泉;张威 刊期: 2016- 01

  • 经额底-纵裂入路手术夹闭大脑前动脉及前交通动脉动脉瘤

    前交通动脉(ACoA)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30%左右,而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发病率相对较低,约占颅内动脉瘤的1.5%~9%[1].该部位动脉瘤局部解剖复杂,位置深,手术暴露困难,手术入路方式较多.目前,常用的入路有翼点入路、额下入路、额外侧入路、纵裂入路、额底-纵裂入路等.广西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于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经额底-纵裂入路共夹闭11例大脑前动脉及ACoA动脉瘤,现将结果报道......

    作者:覃家德;陈东亮;谢庆海;彭涛;唐纯海;吴京展;林通;庞叶果 刊期: 2016- 01

  • 颅内肿瘤放射治疗形成颅内动脉瘤三例报告

    颅内肿瘤有很多类型,相应的治疗方法也有很多种,其中放射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随着对放射治疗颅内肿瘤的研究逐步深入,许多研究者发现放射治疗会造成多种放射性损伤.这些放射性损伤主要体现在对神经组织及脑血管系统的损害,其中对脑血管系统的损害分为缺血性损害及出血性损害[1].在出血性损害中,与放射治疗相关的颅内动脉瘤是一种罕见的现象[2],国内外鲜见相关报道.本文回顾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例因......

    作者:梁伟伦;李旭东;王世波;贾强;冯涛;范一木 刊期: 2016- 01

  • 岛叶胶质瘤的外科治疗进展

    岛叶胶质瘤约占所有脑胶质瘤的16%[1].由于其位置深在,毗邻结构复杂,目前岛叶胶质瘤仍具有手术全切除难度大、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高以及术后易复发的特点.国内外学者多主张大程度地保护神经功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全切除肿瘤,并进行综合性治疗.......

    作者:裴红莎;张刚利;李军伟 刊期: 2016- 01

  • 血管内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研究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开展已有近30年,可解脱弹簧圈出现后,该方法逐步发展成熟,目前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方法[1-3].但对于颅内微小动脉瘤(大径≤3mm),血管内治疗因导管到位困难[4]、术中破裂率高[5-7]等问题而一直存在争议.近年来,随着微导管、微导丝、软或超软弹簧圈等介入材料的快速发展,以及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digitalsubtracti......

    作者:杨鸿春;王大明 刊期: 2016-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