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经过23年的发展,期刊的学术水平处于国内医学类期刊的领先地位,真正成为了中国神经外科学术水平的展示窗口,真正成为了中国神经外科医师的学术交流平台。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本刊各项学术指标4年来连续攀升(表1)。影响因子在神经精神类期刊中排名第一,在所有医学类期刊中排名第五。中华神经外科杂志是我国神经外科创刊最早的专业杂志,目前已成为此领域最高级的核心期刊,全国13000余名专业医生50%以上都订阅本杂志,其发行量在同类杂志中始终保持第一。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出版部门: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1-2346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2050/R
邮发代号: 18-56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85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520.00
杂志荣誉 1997年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1-2346
- 国内刊号:11-2050/R
- 出版周期:月刊
-
前颅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形成动脉瘤样静脉瘤三例报告
目的探讨罕见的前颅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形成动脉瘤样静脉瘤病例的临床特点、成因、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例前颅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形成动脉瘤样静脉瘤的临床表现、血管构筑、神经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2例住院期间经过手术夹闭后切除动脉瘤样静脉瘤后治愈;1例家属不同意手术,保守治疗后出院,出院后再次出血返院手术,术后14d死亡.结论动脉瘤样静脉瘤较为罕见,形成原因尚不清楚,临床早期无......
作者:刘峥;洪景芳;王守森;袁邦清;荆俊杰;赵琳;魏梁锋 刊期: 2012- 11
-
微导管造影介入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
直径小于3mm的微小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瘤中特殊类型,无论手术夹闭还是介入治疗均有相当的难度[1-4].随着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治疗水平逐渐提高,手术技巧也日益成熟,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已成可能.我们采用回顾分析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期间我科经介入治疗的5例微小动脉瘤患者资料,现报告如下.......
作者:俞向荣;浦毅;缪伟峰;喻永涛;姚建社;王海秋;羊正祥 刊期: 2012- 11
-
应用自膨式支架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的临床观察
颈动脉狭窄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darterectomv,CEA)曾被认为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1].近年来,随着神经介入材料的发展,特别是新型血管内支架的应用,使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CAS)成为一种有效的手段[2].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8月至2012年3月收住院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资料,其中应用PROTéGé自膨式支架治疗的患者55例(5......
作者:苏治国;史万超;怀鹏;宋迎;马晨;宋军;刘振林 刊期: 2012- 11
-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瘤颈位置与分型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瘤颈位置和分型,以指导手术中动脉瘤夹的选择.方法回顾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单一术者开颅手术夹闭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搜集其瘤颈位置、宽窄、术中动脉瘤夹类型和型号等.瘤颈位置按时钟模式的12个钟点方向分类,根据动脉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对动脉瘤进行分型.术后对患者以门诊、电话、脑血管造影进行随访.结果55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开颅夹闭病例纳入研......
作者:李良;段鸿洲;伊志强;张扬 刊期: 2012- 11
-
颅内多发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目的评价颅内多发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结果.方法回顾2010年3月至2011年1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36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6例患者有84个动脉瘤,其中63个经血管内栓塞治疗,2个外科夹闭,19个未治疗.54个(86%)完全栓塞,8个(13%)瘤颈残留,1个(2%)只行支架覆盖.26例患者(72%)一次栓塞1个以上动脉瘤.31例患者进行了造影随访,93%(53个动脉瘤)表现稳定或闭塞,......
作者:吴中学;李佑祥;杨新健;姜除寒;吕明;吕宪利 刊期: 2012- 11
-
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脑血管造影结果的分析判断.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3D-DSA)作为新一代DSA设备,具有三维血管图像重建功能,大大提高了颅内动脉瘤的诊治水平.我院于2006年8月至2011年6月对收治的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或因其他原因例行CT检查疑诊为颅内动脉瘤的121例患者行常规DSA后再行3D-DSA检查,对检出的颅内动脉瘤依据不同影像......
作者:郑细良;付辉;孙智宏;赵保钢 刊期: 2012- 11
-
药物成瘾外科治疗专家共识
一、概述药物成瘾(吸毒)是因反复使用毒品而导致的慢性功能性脑病,表现为以戒断症状为特征的生理依赖和对毒品渴求为特征的心理依赖.我国吸毒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登记在册的达178万,实际已近千万,其中87%为35岁以下青年,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并导致艾滋病、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的传播.以往采用强制戒毒、药物替代等措施,仅能暂时解除患者的生理依赖(即脱毒),而对心理依赖无效,不能祛除心瘾,导......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功能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 刊期: 2012- 11
-
经皮内镜胃造瘘肠内营养的神经外科昏迷患者16例长期随访
神经外科长期昏迷患者病程长、并发症多,合理的营养支持治疗是保障患者生命和康复的基础,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rcutaneousendoscopicgastrostomy,PEG)自1980年由Gauderer等[1]首次报道以来,已成为长期肠内营养支持的重要方法,本文对16例经皮内镜胃造瘘的神经外科昏迷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分析.......
作者:贺军华;金心 刊期: 2012- 11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营养支持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每组50例.于伤后12-24h开始经不同途径进行额定热卡和氮量的营养支持,监测各项营养指标、代谢指标及营养支持并发症,计算营养费用.结果EN与PN均有效地维持了各项营养指标,但PN组代谢指标、营养支持并发症及营养费用均显著高于EN组.结论早期EN与PN均能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
作者:郭睿;李牧;杜宏生;冯学泉 刊期: 2012- 11
-
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将402例患者分为实验组(能全力组,208例)和对照组(普通全营养匀浆制品组,194例),入院6-48h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每天1000ml(1000kcal),辅以流质食物加餐.比较两组血清白蛋白、TSF、AMC、体质量等营养指标并比较意识恢复程度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各项营养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
作者:肖其华;黄思庆;钱苏荣;吴建东;傅西安;游潮;毛伯镛 刊期: 2012- 11
动态资讯
- 1 后颅窝肿瘤术中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护
- 2 自膨式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血管狭窄的并发症
- 3 脊髓肿瘤术后并发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例
- 4 丘脑低级别胶质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 5 晚双语者语言区的功能磁共振研究
- 6 脑室外引流手术前后病人的观察与护理
- 7 1型神经纤维瘤病合并胸腔脊膜膨出三例并文献复习
- 8 上矢状窦开放性损伤的救治体会
- 9 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所致难治性癫痫的手术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 10 Goel技术治疗合并寰枕融合的寰枢椎脱位
- 11 枕颈部寄生胎切除术一例
- 12 甲基强的松龙对急性脊髓损伤神经元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 13 颅骨黑色素细胞转移瘤一例
- 14 脑内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全切一例
- 15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1年发表文章分布分析
- 16 脑膜血管外皮细胞瘤的伽玛刀治疗
- 17 孕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和治疗的进展
- 18 先天性脑穿通畸形手术治疗的探讨
- 19 发作间期癫痫灶的~(18)F-FDG PET/CT显像研究
- 20 脑深部电刺激系统治疗全身型肌张力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