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经过23年的发展,期刊的学术水平处于国内医学类期刊的领先地位,真正成为了中国神经外科学术水平的展示窗口,真正成为了中国神经外科医师的学术交流平台。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本刊各项学术指标4年来连续攀升(表1)。影响因子在神经精神类期刊中排名第一,在所有医学类期刊中排名第五。中华神经外科杂志是我国神经外科创刊最早的专业杂志,目前已成为此领域最高级的核心期刊,全国13000余名专业医生50%以上都订阅本杂志,其发行量在同类杂志中始终保持第一。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出版部门: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1-2346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2050/R

邮发代号: 18-56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85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520.00

杂志荣誉 1997年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杂志名称: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1-2346
  • 国内刊号:11-2050/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1997年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期刊收录: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6年第12期文章
  • HIV-1来源的慢病毒载体转染大鼠脊髓神经干细胞

    目的介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1,HIV-1)载体的构建及转染大鼠脊髓神经干细胞的实验方法.方法将含有绿色荧光蛋白(greenfluorescenceprotein,GFP)的4种质粒通过293T细胞构建成GFP-HIV载体.用Elisa法及Hela细胞分别验证其高浓度及强感染力后将其转染大鼠脊髓神经干细胞.结果GFP-HIV载体浓度达56672.......

    作者:万虹;刘松;陈刚;历俊华 刊期: 2006- 12

  • 利用基因芯片初步筛选颅内动脉瘤的差异表达基因

    作者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在全基因组水平对国人颅内动脉瘤(IA)组织的基因表达谱进行了大规模的检测,并将其与正常成人颅内动脉组织的基因表达谱进行了比较和初步的分析,旨在为阐明IA的病理发生机制提供新的线索.......

    作者:李明昌;黄正松;石忠松;夏之柏 刊期: 2006- 12

  • 小型猪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模型的初步建立

    目的探索建立适合于神经介入研究的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动物模型的方法.方法以12头广西巴马小型猪为实验对象,以高脂饲养和动脉球囊损伤为模型建立的主要手段.应用体外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血管内超声(IVUS)评价颈动脉狭窄的形成情况,并对颈动脉的病理改变特点进行评价,后分析总结出创建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动物模型的理想方案.结果16周时的DSA发现:高脂饲养和动脉球囊损伤组平均狭窄率......

    作者:刘加春;王大明;李雅国;钱江南;杨重庆;翟乐乐;姜学丽;姜寿峰;黄抒伟 刊期: 2006- 12

  • 替莫唑胺与TRAIL联合治疗脑胶质瘤的研究

    相当多的脑胶质瘤对化疗有抵抗性,这种抵抗性在一定程度上是肿瘤细胞对凋亡的抵抗.目前认为,凋亡过程主要涉及到两种不同的信号传导通路,一种由DNA损伤启动,另一种则由死亡受体的激活开始.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抵抗可能是由于DNA损伤启动的凋亡过程受阻;如果是这样,则可以通过激活细胞的死亡受体来克服肿瘤的耐药性[1].......

    作者:刁宏宇;李少一;喻博;高连波;王成林 刊期: 2006- 12

  • 立体定向辅助定位手术治疗颅内病变(附15例报告)

    总结我科2003年1月至2006年5月住院病例中,应用Lesksell-G定向系统在CT导向下,经小骨窗切除15例颅内小病灶,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瑞生;黄荣华;汪伟巍;王荆夫;于涛;张智州;郑水顺;庄顺福 刊期: 2006- 12

  • 胶质瘤生成细胞及其在胶质瘤起源中的作用

    关于胶质瘤生成细胞,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Bailey就推测是同名的始祖细胞.到了上个世纪下半叶,随着电子显微镜技术和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这种推测得到了部分证实.我们在先前的胶质瘤细胞诱导分化实验中,也见到了瘤细胞由双极(梭形)向多极(星形)方向分化,星形细胞特有的标记蛋白GFAP表达增强等现象[1].有鉴于此,大多数学者认为,胶质瘤细胞是由正常的胶质细胞在特定条件下恶变而成,而且这种转化在一定条......

    作者:黄强 刊期: 2006- 12

  • 微电极导向核团毁损术和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微电极导向核团毁损术和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0例接受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和25例脑深部电刺激丘脑底核(STN-DBS)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进行随访和神经功能评估,分别获得术前、术后和DBS开启后1周、6个月、2年及5年的不同服药状态下统一帕金森病量表(UPDRS)评分资料,采用威尔科克森检验(Wilcoxontest),比较不同术后时间点UPDRS......

    作者:张世忠;张旺明;徐强;徐如祥 刊期: 2006- 12

  • 双侧丘脑底核电刺激治疗原发性肌张力障碍

    目的研究双侧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长期疗效.方法比较15例行双侧STN-DBS治疗的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手术前后的Burke-Fahn-Marsden肌张力障碍评分改善程度及长期改善效果.结果15例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中12例在开启刺激器后症状即刻得到部分缓解,以不自主运动、异常姿势及躯体的扭转改善为主,其中9例在刺激1-3d后、3例刺激1周后改善75%......

    作者:孙伯民;占世昆;陈晟;曹春燕;沈建康 刊期: 2006- 12

  • 丘脑底核电刺激治疗继发性肌张力障碍

    目的探讨丘脑底核(STN)的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继发性肌张力障碍的可行性、适应证和并发症.方法5例行双侧STN-DBS,1例行单侧STN-DBS.结果术中利用微电极记录的电信号获得STN的准确靶点定位,电刺激后患者肌张力有不同程度下降,但扭转改善不明显.随访半年至3年,6例患者中,药物引起的迟发性肌张力障碍及外伤性肌张力障碍的患者疗效理想,BFMDRS评分改善均在90%以上,且随着随访时间的......

    作者:张凯;张建国;马羽;胡文瀚;葛明;徐露 刊期: 2006- 12

  • 丘脑底核电刺激对猴偏侧帕金森病纹状体神经递质的影响

    目的探讨应用微透析技术在慢性STN-DBS对纹状体细胞外液多巴胺及代谢产物的影响.方法选择已经成功安装脑深部刺激电极的偏侧PD猕猴模型2只,分别在打开脉冲发生器前、后的不同时间点取样(开机后8h、1周、1个月、2个月).应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方法检测开机前后的尾状核和壳核细胞外液的多巴胺(DA)及其代谢产物含量.结果电极侧壳核和尾状核的DA在开机后8h、1周、1个月、2个月相应地分别较各自开机前的DA......

    作者:周晓平;刘汉华;顾靖;曹依群;李葆明;胡小吾;姜秀峰;赵旭东 刊期: 2006-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