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经过23年的发展,期刊的学术水平处于国内医学类期刊的领先地位,真正成为了中国神经外科学术水平的展示窗口,真正成为了中国神经外科医师的学术交流平台。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本刊各项学术指标4年来连续攀升(表1)。影响因子在神经精神类期刊中排名第一,在所有医学类期刊中排名第五。中华神经外科杂志是我国神经外科创刊最早的专业杂志,目前已成为此领域最高级的核心期刊,全国13000余名专业医生50%以上都订阅本杂志,其发行量在同类杂志中始终保持第一。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出版部门: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1-2346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2050/R
邮发代号: 18-56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85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520.00
杂志荣誉 1997年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1-2346
- 国内刊号:11-2050/R
- 出版周期:月刊
-
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后并发症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目前,已明确的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种族、吸烟、炎性反应、药物滥用、脂质代谢紊乱、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以及遗传等.随机临床试验已经阐明,颈动脉内膜剥脱(carotidendarterectomy,CEA)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angioplastyandstenting,CAS)均可降低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卒中的概率[1].但是两种术式的选择标准目前尚缺乏权威临床试验指......
作者:张利通;董文涛;高峰;靳张宁;张振;杨新宇;张建宁;杨树源 刊期: 2015- 01
-
增加血流动力学导致基底动脉重构的形态学及病理学早期观察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后基底动脉形态及病理变化.方法新西兰大白兔双侧颈总动脉结扎以代偿性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d、1周、2周经颅多普勒检测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术后1周、2周分别行脑血管造影,并且测量基底动脉直径及迂曲程度;对基底动脉病理切片EVG、Masson染色分析.结果颈总动脉结扎后基底动脉血流明显增快(10.99ml/min对比36.53ml/min,P<0.001),......
作者:姚鹏飞;杨鹏飞;张照龙;刘建民;黄清海 刊期: 2015- 01
-
PJ34在创伤性颅脑损伤中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PJ34对小鼠创伤性颅脑损伤(TBI)的保护作用.方法将BALB/c雄性小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PJ34组,建立小鼠可控性皮质打击伤(CCI)模型.分别在打击后6h、24h从运动、感觉、反射和平衡等方面评价小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测定脑挫裂伤体积.打击后24h时通过HE染色评价受损脑区神经元的损伤.分别在打击后6h、24h采用髓过氧化物酶(MPO......
作者:陶晓刚;刘佰运;陈学涛;郝淑煜;田润发 刊期: 2015- 01
-
高频电刺激伏隔核壳部对肥胖大鼠摄食相关激素的影响
目的探讨伏隔核壳部(NAc-sh)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对肥胖大鼠摄食量和摄食相关激素分泌的影响.方法取8周龄雄性SD大鼠60只,高脂饮食建立肥胖大鼠模型,6个月后取24只肥胖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NAc-sh高频DBS刺激组(简称刺激组)和假刺激组,每组12只.分别在双侧NAc-sh植入刺激电极固定装置.术后30d大鼠进食完全恢复后,两组各选取进食量稳定的大鼠10只植入电极行刺激(电压......
作者:王秀;张凯;张弨;魏乃礼;王垚;刘畅;赵宝田;胡文瀚;张建国 刊期: 2015- 01
-
NOD样受体蛋白3炎性体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体在大鼠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先取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再灌注12、24、48h组,每组10只.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构建脑缺血(2h)模型.免疫荧光双染色法检测正常脑组织NLRP3炎性体的表达分布,Westernblot法、实时定量PCR法检测NLRP3炎性体mRNA、蛋白质的表达.再......
作者:王敏;杨帆;庞博;何东;梁宇;易敏;庞琦 刊期: 2015- 01
-
CD4O及基质金属蛋白酶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斑块中的表达及影响斑块稳定性的研究
目的研究CD40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在颈动脉易损斑块及稳定斑块中的表达,探讨CD40与MMPs表达的相关性及影响斑块稳定性的可能机制.方法收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的粥样硬化斑块标本32例次,根据术前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TCD)及是否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分为易损斑块组及稳定斑块组,采用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两组标本中CD40及MMPs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
作者:张白;惠品晶;国风;马亮;吕琦;颜燕红;黄亚波;惠国桢 刊期: 2015- 01
-
妊娠期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对策
目的研究妊娠期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特点、转归和治疗对策,分析不同治疗手段的利弊.方法对1997年1月至2012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妇产科的76例妊娠期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手术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比较组间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转归.结果妊娠期脑出血患者共76例,其中病因为动静脉畸形30例,动脉瘤8例,烟雾病8例,子痫前期16例,海绵状血管畸......
作者:梁竹巍;高婉丽;曹勇;李燕蓉;王歆莉 刊期: 2015- 01
-
远端滤网保护伞在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远端滤网保护伞在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再通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术中应用远端滤网保护伞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共纳入23例患者,末次事件至治疗的中位时间为30d(范围为8~510d).结果23例中,22例成功应用保护伞,1例因颈内动脉迂曲不能到达远端,技术成功率为96%.1......
作者:李子付;洪波;张永巍;黄清海;许奕;赵文元;刘建民 刊期: 2015- 01
-
应用复合手术室治疗颅内动脉瘤76例分析
目的探索复合(hybrid)手术室在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的应用经验.方法2011年3月至2014年2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应用复合手术室治疗76例(84个动脉瘤)颅内动脉瘤患者,72例行手术夹闭(其中3例为球囊辅助动脉瘤夹闭),4例行动脉瘤孤立联合高流量搭桥术,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结果72例行手术夹闭的患者中,5例(6.9%)术中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颈残留,调整动脉瘤夹后再次行术中造影,显示动......
作者:赵岩;韩玉庆;杨新宇;李廼昕;魏伟;岳树源;杨树源;张建宁 刊期: 2015- 01
-
双微导管技术在颅内复杂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双微导管技术在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07年4月至2013年3月间采用双微导管技术栓塞法治疗的18例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其应用价值及临床效果.18例复杂动脉瘤中宽颈动脉瘤9例,不规则动脉瘤8例,1例椎-基联合处夹层动脉瘤采用双股动脉入路,一侧予支架辅助,另一侧予微导管辅助,成功栓塞后双侧椎动脉保持通畅.动脉瘤有少许残留,半年后再补圈栓塞后痊愈.结果1......
作者:浦毅;羊正祥;喻永涛;邵云;缪伟锋;俞向荣 刊期: 2015- 01
动态资讯
- 1 ERCC2诱导表达在人脑胶质瘤细胞对BCNU耐药中的作用
- 2 虚拟现实环境下鞍区肿瘤的术前规划
- 3 经颅显微手术开放视神经管治疗视神经损伤
- 4 荧光蛋白、超顺磁氧化铁双标胎鼠神经干细胞建立
- 5 垂体腺瘤与脑膜瘤并存五例报告
- 6 儿童额叶肿瘤的执行功能评价
- 7 Sturge-Weber综合征继发癫痫的综合治疗
- 8 侵袭性催乳素腺瘤治疗后海绵窦残留或伴空蝶鞍综合征
- 9 立体定向手术计划系统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可行性及效率性
- 10 钻孔引流治疗87例慢性硬膜下血肿
- 11 神经外科坐位手术
- 12 胶质瘤术后脑部曼氏裂头蚴感染合并脑脓肿一例报告
- 13 脊髓脊膜膨出合并脑积水手术方式的分析
- 14 加强多学科合作提高颅底疾病治疗水平
- 15 脑超深低温下猴脑血流阻断时间窗的研究
- 16 大脑半球环岛叶离断术治疗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17 3D-CTA容积重建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 18 Koos3、4级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 19 虚拟平面相交定位法在侧脑室前角穿刺术中的应用
- 20 应加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和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