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经过23年的发展,期刊的学术水平处于国内医学类期刊的领先地位,真正成为了中国神经外科学术水平的展示窗口,真正成为了中国神经外科医师的学术交流平台。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本刊各项学术指标4年来连续攀升(表1)。影响因子在神经精神类期刊中排名第一,在所有医学类期刊中排名第五。中华神经外科杂志是我国神经外科创刊最早的专业杂志,目前已成为此领域最高级的核心期刊,全国13000余名专业医生50%以上都订阅本杂志,其发行量在同类杂志中始终保持第一。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出版部门: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1-2346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2050/R

邮发代号: 18-56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85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520.00

杂志荣誉 1997年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杂志名称: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1-2346
  • 国内刊号:11-2050/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1997年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期刊收录: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7年第4期文章
  • 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破裂血泡样动脉瘤

    目的评估应用Willis覆膜支架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破裂血泡样动脉瘤(BBA)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介入科应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的位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破裂BBA患者,共13例(15个动脉瘤).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治疗结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13例(15个动脉瘤)患者共成功置入13枚支架.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2例患者动脉瘤完全闭塞;1例轻度......

    作者:方淳;谭华桥;严烁;封灏;韩洪杰;徐霁充 刊期: 2017- 04

  • 不同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疗效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对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9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23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至治疗时间将223例患者分为3组,即超早期组(≤7h)75例、早期组(>7~24h)109例以及延期组(>24h)39例;按手术方式分为开颅血肿清除术组(简称开颅组,共107例)和微创血肿清除术组......

    作者:阿布都克尤木·阿布都吉力力;麦麦提依明·托合提;帕热哈提江·依孜木;李津生;杨小朋 刊期: 2017- 04

  • 替罗非班在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中抗血小板聚集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中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抗血小板聚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30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颅内破裂动脉瘤213例,未破裂动脉瘤79例,动脉瘤复发9例,外伤性假性动脉瘤8例.成功置入支架后即可给予盐酸替罗非班[2~4μg/kg(2~4ml)],术后继续持续泵入24h,......

    作者:金二亮;祝源;杨李;陈刚;李欢欢;赵曰圆;盛柳青;汤伟;杨铭;潘力;李俊 刊期: 2017- 04

  • 3D打印模型辅助微导管塑形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的应用

    随着材料学的进步,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日趋完善,特别在开颅手术难以暴露的位置其优势十分明显,而良好的微导管塑形则是血管内治疗的关键步骤之一[1-3].动脉瘤栓塞有两大技术难点:其一是微导管精准到位动脉瘤囊内;另一个是栓塞过程中,微导管头端需保持良好的稳定性,以防微导管脱出,从而减少栓塞并发症[4].微导管的精准塑形直接决定手术的成功与否.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利用3D打印技术对动脉瘤复合体进行......

    作者:徐超;王波;李珍珠;杜德勇;史怀璋;李泽福 刊期: 2017- 04

  • 伽玛刀治疗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附六例报告)

    海绵状血管畸形是一种较常见的良性病变,常出现在脑实质内.其中脑实质外海绵状血管畸形(cavernoushemangiomas,CHs)好发于海绵窦及中颅窝,临床较少见,占颅内所有血管畸形性疾病的0.4%~2.0%,个别也可见于小脑幕、隆突、前颅窝、小脑脑桥脚、Meckel腔、蝶鞍及内听道等处,但极为罕见,只占颅内血管畸形的0.2%~0.5%[1].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sinush......

    作者:王雅迪;何占彪;王宏伟;张国荣;尹俊 刊期: 2017- 04

  • 经眶上外侧入路夹闭破裂前交通动脉动脉瘤

    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由于局部解剖较为复杂,且位置较深,故手术显露相对较困难.对于前交通动脉动脉瘤,临床上行开颅夹闭时常用的手术入路为经翼点入路.Hemesniemi等[1]在翼点入路的基础上提出了经眶上外侧入路(lateralsupraorbitalapproach,LSO),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创伤小,可代替经翼点入路处理前循环动脉瘤,前颅窝底、鞍区及鞍上肿瘤.石河子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兵团第一师医院......

    作者:王和功;刘喜文;马飞;秦智勇;买买提力·艾沙 刊期: 2017- 04

  • 急性脑梗死后颈动脉血运重建手术时机的探讨

    目前,卒中仍是世界各国的主要致残和致死性疾病之一.《中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显示,卒中已成为我国国民的第1位死亡原因,死亡率是欧美国家的4~5倍,日本的3.5倍.在美国,每40秒就有1例罹患卒中,每4分钟就有1例死于卒中[1].《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5》指出,我国卒中总标化患病率为2.1%,≥40岁人群中约有16.4%属于卒中高危人群,10%~15%的卒中由颈动脉狭窄所引起[2].......

    作者:吉训明;吴川杰 刊期: 2017- 04

  • 沉痛悼念左焕琮教授

    我国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一代名师左焕琮教授,因病于2017年2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左焕琮教授生前系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曾任清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玉泉医院)院长,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脑神经疾病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神经科学研究院院长,《临床转化神经科学(英文)》杂志总编辑.原籍湖南湘阴,是清末重臣左宗棠第五代嫡孙,重庆医科大学奠基人左景鉴之子.......

    作者:张玉琪;陈琳 刊期: 2017- 04